close

在台灣做青少年工作不是專注在學業上,就是高關懷學生,

其他的事家長沒有認為那麼重要,但真的是這樣嗎?

聽起來有點怪,怎麼可能在青少年階段只有學業,他們可以自然而然地長大嗎?

到大學他們就自己可以獨立思考了嗎?

到大學他們就有自立能力了嗎?

如果沒有就到職場去訓練就好,有這麼簡單嗎?

一般家長真的都是這麼想的,

但我實際在大學生與青少年的工作上看到的不是這樣。

 

青少年工作他的重要性在哪裡?

 

如果說0~7歲是建立一個人最重要的意志力

(但這意志力談的不只是我們認知的意志力,其實還包括自我感知與環境感知能力),

12歲到18歲,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建立起發展自己能力的基礎,

當然發展也包括打理自己的能力與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的能力,

只是這些是在前面階段就要有一些初步的建立,

所以如果在前面沒有建立好,那青少年階段還有要修補自己,

建立準備向外發展的能力,

這時候前面沒發展好,在這階段其實都還有機會,

當然這樣說也不代表以後沒有機會,

只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固化的東西越多,機會就變得越小,

到成人階段就要靠「頓悟」,但是這樣要靠機緣就是。

 

在青少年階段老師的輔助與設計的部分要多一些,

到了大學除了專業之外,最重要是自主的能力,

要問我是誰?我為何在這裡?我要往哪裡去?

只是這樣的問不是只用腦袋回答,要用行動回答。

然而我在大學工作,當學生聽到我這樣的說法時,都覺得很重要,

但也覺得很新鮮,沒聽過,或者說即使覺得重要也不知道該如何做,

因為升學體制的樓梯爬久了,已經無法離開那個樓梯。

 

說到家長最擔心的課業問題,老實說根本不是重點,

浪遊辦了九年,總共有位孩子參與五次以上,有很多是七次的,

有六位從小六開始就沒有間斷一直參與,有兩位從國一開始參與。

但這八位孩子,有一位建中,三位竹中,一位竹女,

他們寒暑假基本上就是浪遊,過去我在訂日期根本沒有考慮他們的課輔日期,

後來我才知道他們是以浪遊為主,但課業「至少」也沒影響,

為何說是「至少」?因為我認為反而有正面影響,只是沒有證據。

有幾位孩子跟我說,從浪遊開始後,他的作文就再也不是問題,

這是當然的,作文的寫法其實很容易學,重點在生命經驗,

當你有想要表達的經驗與感受時,作文自然不會太差。

青少年最重要的不是盯他的課業,而是引發他自主的能力,

但這件事是長期工作,要早點做,因為這不只是對青少年的工作,

還有考驗父母與修煉父母的工作,因為大部分的父母其實沒有這種自主的基因,

當然我認為主動性參與浪遊的父母應該在自主重要性的認知上會比較高,

他們是知道為何要參與這樣的活動,但是其實不多。

 

我剛說了8位中的五位學習歷程上比較順利的孩子,

另外三位,

一位成績進步最大,後來變成班上成績比較前面的孩子,

在浪遊的過程中,有一次她突然理解到我不會幫她,一切都要自己來,

從那時候開始,她變成另一個人,那次是在光復的河堤道路上,

下著大雨,有人的車爆胎,她是壓隊走不了,我在前面等他們,用電話跟她對話,

那一次她第一次很主動的下去修車。

後來她媽媽跟我說,到高三,他已經很會找東西,一切自己打理。

 

一位是不喜歡讀書,是班上安排所有事情的領導者,

在浪遊的過程中,他會一直想要聆聽大人在說什麼,

參加浪遊到後來,他說他只是想要獲取正向的能量。

 

一位是成績普通,但他的自我期許很高,雖然之前很難定下心讀書,

但是現在才高一,已經決定定下心讀書,是發自內心的想要。

 

其實到青少年階段家長只能逐漸的放手,

相對的在幼兒階段是最需要嚴格的,但台灣的家長很多做法是相反,

但這嚴格要特別提醒是「溫柔的堅持」,而不是情緒化的管教

(其實我有時也會出現情緒化,畢竟就是凡人)。

另外是要利用有設計過的真實世界磨練,讓他們建構自己的經驗,

形成他們未來的養分,讀書只是一項。

經過這些真實世界的磨練,他們會比同年齡來得成熟,

他們會比較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看得懂團體運作,誰是主導者,誰是跟隨者,

哪一個人的問題大約在哪裡,為何他會被排擠,

更重要的是有哪些被引發的情緒,其實跟我是無關的,

這在青少年階段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當一切迷惘可以自己排除,自己的心靈自然會清晰,也自然知道要往哪裡去。

尤其國中階段同儕跟自己是分不開的,但是情緒的無法掌控會影響自己的日常。

我要說的是,這是環境學習,我在浪遊過程中會營造一個互助、同理、支持的環境,

讓他們願意坦開來談自己,在青少年就有太多地雷,其實有害身心,

或是說到日後埋入深深的潛意識後更難處理。

 

不過這也是我認為要設計的原因,因為真實世界有負面有正面,

青少年不是很容易辨別,所以我們才要設計,設計的原因是要營造正向的環境,

讓青少年先感受正向的真實世界,有助於開啟他們的門,

重新整理自己與建構自己,到大學之後才開始感受完全真實的世界。

浪遊的角色就是在一個有設計過的真實世界中,

讓青少年磨練他的心志,當心志鍛煉成熟,後續的行動自然會發生。

統合我的經驗與華德福的理論,

12歲孩子會開始想要獨立,

這時候沒有鼓勵他出去,通常日後就不想動,

因為我們的學科都在造就孩子腦力的發展,越往腦部發展,越沒有行動力,

所以雖然12歲,我們認為他有點太小,但其實是個非常重要的機會。

 

14歲左右孩子會突然懂事,很多過去累積的經驗突然懂了,

我也是在14歲才開始自己想要讀書的。

野外求生的孩子我發現也有因為在這階段而產生的比較有成果的領悟。

 

16歲開始大約高一,為他們訂下的方向做準備,開始出現自己的觀點。

21歲,大約在大三時,第二次自我形成(第一次是三歲時),

我在大學的經驗,大三的學生看大一的學生會覺得一團人聚在一起很噁心。

 

但是這些歷程只發生在有準備好的孩子身上,

如果你看到你的孩子有朝這些方向變化,那要恭喜你,

沒有也請不用灰心,這些工作都是一輩子的,沒有放棄的理由,

畢竟有依照這樣發展的孩子是少的,這是台灣教育的悲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綠耕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