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高中學科學時,很喜歡物理,因為有很多可以探討的東西,

數學就是邏輯,沒有思考的東西,

化學則非常不喜歡,因為都是用背的,沒有脈絡沒有道理,

我想大家的感覺都是一樣的。

現在因為孩子讀華德福學校,他看來偏向喜歡理科,動手做,

但在台灣華德福的科學教育是最弱的一環,

因此我才想跳出來做這一塊,順便也滿足我青少年的缺憾。

        2018年暑假在台中上華德福師訓,內容是九年級的物理與生物,

       我自己深深著迷,細節不詳述,後續我會表現在我開物理課上。

      不過我想談談一個跟一般科學觀重要的差異。

 

「當科學被當作真理般信仰時,它跟宗教已經沒有兩樣」

目前科學顯然成為現代的真理,但是世界諸多現象科學並無法解釋,

當固定的公式成為不可討論的真理時,當實驗只是在驗證已知的公式時,

科學已然成為我們日常的信仰,也就成為一個牢不可破的「殼」。

 

談到這殼很有意思,

我們人是如此在運作,在我們的深層有我們的信念與價值觀,

這些信念與價值觀向外形成我們的慣性模式。

我們人是受到這些東西的驅動,

這些東西就像空氣一樣,我們幾乎很難察覺,

但是這些驅動我們的信念與價值觀,也是形成我們的殼,

我們是靠這些殼向外鞏固或是捍衛我們自己,

當這些殼越厚,我們越難察覺到自己,只能活在我們的盲點中。

        

那次科學師訓,我發現自己因為科學教育與科技工作所形成的殼,

那些固定不變的信仰,像是唯物主義的思維,

非常理性、客觀、論點明確清晰,「刻意」客觀不帶情感。

然而這樣的特性在我轉換成對人的工作時,它容易形成一個膜,

忽略人的情感、溫暖與彈性,當然你會說:「理工科不是都這樣嗎?」

是呀!我現在談的東西其實很深層,當我們察覺到後,那殼才會鬆動,

才有機會讓我們看到二元性的另一世界。

 

另外也是這科學的殼,讓我們偏向物質主義,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偏向簡化的理論,

但世界會這樣變動其實也不意外,因為簡化才會產生效率,

符合整個世界發展的方向,但也同時喪失很多細節與情感,

也許你會問:「那又怎樣?」

        

如果說對科學的影響,那就是我們現在所進行的其實是「科技教育」而非科學教育。

以前曾經聽過我們現在運用的基本理論幾乎都是五十年前的發現,

人類五十年來幾乎沒有重大的基本理論出現,但是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還很多,

怎麼會這樣?或者說真的是這樣嗎?

前幾年,哈佛大學有一場辯論,究竟哈佛大學要繼續走基礎研究,

還是順應世界目前的潮流走向運用科學的研究,後來他們決定繼續走基礎科學研究。

        

我們現在的科學教育是以既知的公式為主軸,

所有的計算在理解這個公式,這樣的教學當然不會有趣,

沒有脈絡,沒有觀察,沒有思考,沒有討論空間,其實連運用都有困難,

 

這其實就是「殼」,只有公式信仰,沒有討論空間。

所以科學教育在華德福教育是非常關鍵的元素,

以「觀察」、「好奇」、「試驗」、「量化」、「模型」這個順序來說,

之所以要從大量的觀察開始,慢慢進入一個個階段,

我的理解主要是希望引發自己的看法,因為從公式出發的教育,

基本上已經先入為主的筐住學生的思考。

        

當然這是一個理想化,因為像中國以唯物主義為主要精神的國家

(這次因為有很多中國交換生的參與修課,我深深地理解唯物主義對中國人民的影響),

正在擅用網路科技,大數據監管人民,AI、機器人可能成為侵略他國的戰士,

基因科技的發展將造就「後人類」現象(最近出現這個詞),有錢人可以訂製無缺點基改人,

唯物主義的極度發展,對人類是幫助還是迫害?

我們面臨這樣的世界,的確要重新反思科學教育,

但也不能太理想化,中間的平衡其實很值得討論,

否則就會像台灣原住民一樣,對自然的深層智慧,抵不住槍砲的威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綠耕生活 的頭像
    綠耕生活

    綠耕生活

    綠耕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